最近一陣子,洗衣店爺爺、便利商店店員、機車行老闆、診所的推拿師…..都不約而同問我:「常常看到妳帶兩個小小孩出門,到底是去哪裡? 」答案除了上課之外,就是「共學」。

 

                             托共學的福,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在溪邊玩水。


        根據共學團在官網上的說明,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這近兩年來已經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紛紛開團,全國目前大約有(6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的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好的教養環境與教養的態度,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共學」簡單來說,是家長和小孩共同學習,又以家長要學習的更多。參加共學之前必須先上兩天的課,認同團裡面的理念之後才能加入。共學希望對於小孩「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一開始聽到的反應是「怎麼可能?這樣如何教導孩子? 」原來,重點是培養小孩獨立思考的能力,以朋友的角度同理對待。

我當時是看到小玄子在FB上帶女兒到處玩,覺得可以參加這個很像Play Group,又更有意義的團,當成是讓小超人上幼兒園之前的一個團體生活的練習。

意外發現好玩的地方盡在咫尺

團裡有二十對家長和孩子,小孩的年齡從十個月到四歲不等,每周兩天一起到台北近郊去玩。這才發現,原來台北就有這麼多適合小孩的地方,比方圓山的原住民風味館、花博園區;在二樓的內湖運動公園、自來水園區、科博館……

   原來,只要有一灘水、一個沙坑,小孩就能玩的超級開心。而通常共學的那一天,小孩的體力耗盡,很快就入睡。

不只如此,戶外活動的好處是可以增強孩子的抵抗力。與其天天在家成為一出門就生病的體質,不如多多運動,增強免疫力。再者,比起那些被保母和長輩帶的小孩,頂多去去菜市場,我們這些全職麻麻帶的小孩,在三歲前的大腦活化刺激,絕對遠遠大於他們。

與不同孩子相處,增進社交

我第一次參加共學的時候,學到「交換」和「借玩具」的技巧。在小朋友的世界裡,別人手上的玩具總是比較好玩。這時,麻麻會幫忙孩子開口詢問:「小超人想跟你借車車,可以嗎?

「不可以。」共學鼓勵小孩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們通常不會因此打退堂鼓,可能接下來會拿自己的玩具和對方交換。或是等一下再來跟這個孩子借。

再來,我們學到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不知為何,三歲的小超人特別喜歡和十個月的綸綸在一起,兩個可以說是忘年之交,綸綸到哪裡,小超人就跟到哪裡。總之,這樣的固定玩伴,讓孩子認識其他的朋友,擴展社交圈。

從孩子角度出發,貼近需求

當你可能在公園的某一個角落或是捷運的附近,看到一群媽媽和小孩,坐在野餐墊上,可能就是我們。乍看之下,我們似乎無所事事,實際上,每一次都是學習。

有次在新生公園玩水,小超人不知為什一直對著小磊潑水。

剛開始,我們幾個麻麻制止。

然後,小超人問我: 「麻麻,我的船呢?

我說: 「船放在家裡,對不起,麻麻不知道這裡可以玩水,沒有帶來。」他問了我三四次。

亦真說: 「那我來摺紙船給他玩好了。」亦真很厲害,三兩下就摺好。

小超人放在水裡,船沉下去,跟我說:「麻麻,我不要玩這個。」

  我問:「你是不是很想要玩小磊的船呢?

小超人說:「對」

「那我幫你借吧。」最後我們用兩台車換到了船。父母要先做良好的示範教導孩子。

換到船之後,小超人一個人玩得好開心。

亦真說:「原來小超人就是一直想要玩船,但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潑水。等到拿到解決需求之後就好了。」

   所以我們的責任就是幫助小孩找到需求,並且教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哩。這是在共學的意外收穫。藉由和其他媽媽們的討論,我更懂得去同理孩子的心情。

不斷在學習成長的環境

你或許想不到,我們除了帶孩子出門,領隊還要求我們要讀書。原因在於書中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解決問題,利用和其他人的討論,更快解除教養的迷思。

不只在共學的時刻,我們有自己的私密社團,專門在討論關於孩子的一切。只要有任何教養問題,大家都在交流,感覺是個隨時在學習的環境。

附帶一提的是,因為每個人關心的都是孩子,所以團購也成為社團的利多。也因為大家夠熟悉,偶爾請其他麻麻幫忙帶小孩,算是給全職麻麻的喘息服務。

能夠參加共學團的家長和孩子們,真是太幸福啦。

想要參加共學團的家長們,歡迎先到共學團的網站上面瀏覽。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