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 關於澳洲打工渡假的議題炒得沸沸洋洋。

這是南澳的Brossa Valley。 你願意在這裡摘種葡萄工作嗎?
根據《今週刊》報導,清大畢業生淪為澳洲屠夫,這位畢業生表示,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隨後外交部出來消毒,打工渡假為落實鼓勵青年學子赴海外「壯遊」,豐富其人生閱歷,及拓展國際觀的理念,已成功推動與澳洲、紐西蘭、日本、韓國、加拿大、英國及德國簽署青年打工度假協議。
打工渡假的原意是讓不滿三十歲的年青人去體驗人生,沒想到卻變成了出國賺錢的一個工具。究竟是壯遊還是在賺錢,我想就個人經驗提出看法。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澳洲的女生,去澳洲遊學、留學打工、採訪……多種經驗下來,依我的觀察,澳洲人對於外來民族其實非常友善,到那裡都有人隨時跟你微笑問好,看你拿個地圖在路上走,會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不會有所謂他們覺得我們只能做勞力性的工作。
值得探討的是,為何在澳洲可以存到一百萬?而台灣卻不能?
因為,台灣的薪資水平的確落後澳洲。主計處調查,上班族一月份的薪水,已經退回14年前的水準,薪水增加的幅度,遲遲無法追上物價飆漲的速度。但在澳洲,如果你的工作是有報稅的,自2011 年7月起,全澳洲的最低薪資已經調整為每小時AUD15以上,與五年前的AUD$10相比,已經漲了五成薪。所以政府應該看的是如何調整基本工資的問題。
再者,當屠夫就是台勞嗎?我倒不這樣認為。
職業本來就沒有貴賤之分,會這樣講應該是國內的青年大多不願從事勞力性的工作,所以會認為屠夫的工作很悲微。其實,不偷不搶的賺錢,又有什麼好自悲?
況且,出國打工渡假本來就是要體驗不同人生。我在澳洲洗車、當服務生端盤子、在養老院照顧老人……都是在台灣從來沒有的經驗,我很珍惜,也很感恩,讓我看到社會的不同面向。我的朋友夏綠蒂原來在台灣做美術設計,後來去澳洲打工幫人推拿。回國之後開始學習芳香療法,現在是一個芳療師。打工渡假的經驗讓她更加了解自己的志向。
另外,台灣年青人的競爭力的確不足。光是從國際觀這點就可以看得出來。
台灣三太子在印度旅行被報導,就是因為很少人敢這樣做。從小被父母呵護長大的孩子,要獨自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麼可能?澳洲的教育不一樣。大學生被鼓勵休學一年去世界各地旅行增廣見聞,一年後回來唸書會更加確定人生方向。反觀我們的填鴉式教育造成太多的年青人畢業後不知要做什麼,隨便找個工作混個三五年,才發現可能一事無成。
如果我們能夠從小時候就多方面嚐試,了解自己的興趣跟優點,是不是會少走一些冤枉路呢?要怎麼收獲先怎樣栽,不是唸了高級學府工作就會一帆風順,重點在於你到底有沒有認清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年青的朋友們,加油吧!!
延伸閱讀
體貼的澳洲人
打工渡假的工作上那找?
相關網站
澳洲薪水會依照職業、職別和負責的內容而有所不同
詳細資料可以查Fair Work網站